close


這是朋友轉寄的一篇文章,和大家分享....

「扔掉!」的技術

 新井一二三東京人

辰巳渚寫的《丟棄的藝術》,二000年四月底由寶島社出版以後,半年內重印二十次,銷量接近一百萬,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。
這本書告訴讀者的,實際上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「扔掉!」。
已經好多年,日本婦女雜誌最常見的題目是「收納」,乃如何整理房子。都是因為日本房子小,大家擁有的東西卻越來越多的緣故。

如何在小衣櫃裡放進多件衣服?如何在小書架上放進多本書?鞋子、化妝品、調味品、電腦磁盤,怎麼樣整理最省地方?

這些問題使一億兩千萬日本人頭疼許久,直到終於有人告訴他們:「扔掉!」

這可說是哥白尼式的轉變。難怪很多電視節目向觀眾介紹《丟棄的藝術》,幫它成為超級暢銷書。

一九六五年出生的辰巳渚,大學畢業以後當過編輯,後來做獨立的市場企畫專家。

她說,有一天,跟出版界朋友們聊天時,一個人說:「工作上用過的書、雜誌等資料,不知道該怎麼整理好。已經太多了,無法都放在書架上。」別人說「我也覺得頭疼」、「我是先放在紙皮箱的」、「租用倉庫很貴嗎?」等等,卻沒有人說「扔掉!」,使她認為有必要寫一本書來告訴大家如何扔掉東西。

《丟棄的藝術》由兩個部分組成。第一部分是「扔掉!」的理論共十條,第二部分則是「扔掉!」的手法共十條。

作者辰巳渚認為,太多日本人沒有能力做「扔掉!」的決定,於是保留著不需要的東西。

據她調查,大家不能扔掉卻感到負擔的,首先是衣服,其次是書和雜誌,接著是餐具、玩具、照片、錄影帶、各種紀念品等等。客觀看來,都是已經過時,再也用不上的,然而當事人覺得,「還能用就扔掉太可惜了。」

其實,一百萬日本人需要看《丟棄的藝術》,就是日本社會至今沒有擺脫「還能用就扔掉太可惜了」這種想法的緣故。

辰巳渚指出,直到一九六年代,一般日本人都很窮,需要的東西都經常買不到,習慣珍惜每一件東西。穿破的衣服都要縫補後再穿,自然不會扔掉還能穿的衣服。過去的人常說「還能用就扔掉太可惜了」很有道理。他們是只扔掉廢物的。

然而,進入了高消費時代以後,人人除了買「需要」的東西以外,也開始買「想要」的東西了,而且一看到新的東西就「想要」買。結果,家裡有越來越多不再「需要」也不再「想要」的東西。問題是,不再「需要」或者「想要」的東西並不等於是廢物。

十多年前,我已經發覺,父母的房子越來越像當鋪的倉庫。半舊的家具、裝飾品、去旅行時買的紀念品、多餘的電器品等等明顯不需要的東西佔滿一個又一個房間。我好幾次勸過他們「扔掉!」,但是每次都遭到反對,因為「還能用就扔掉太可惜了」。

《丟棄的藝術》的作者辰巳渚跟我是同代人。她也是跟父母(尤其母親)對抗的過程中,體會到「扔掉!」的必要性。真的,除非扔掉不再適用的陳舊思想以及東西,我們無法開始過新的生活。

下邊是「扔掉!」的手法共十條。

第一條:不看而扔掉。第二條:當場就扔掉。第三條:超過一定數量就扔掉。第四條:過了一定時間就扔掉。第五條:定期扔掉。第六條:沒用完也扔掉。第七條:決定「扔掉的基準」。第八條:到處扔掉。第九條:從小角落開始扔掉。第十條:分擔扔掉。

我們活在環保時代,大聲喊「扔掉!」似乎是反潮流的。不過,辰巳渚說:「扔掉!」時感到過痛苦的人,以後買東西會小心一點,長遠看來對環保也有利。我認為有道理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aik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